4月21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文旭教授在腾讯会议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题为“转喻的翻译与翻译的转喻”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为外国语学院名家讲坛系列讲座的首场活动,校内外师生近1400人齐聚云端,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江振春主持。
文旭首先从李清照的《浣溪沙》词中的转喻问题作为导入,向大家解释了转喻现象,并指出转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思维层面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工具。
然后,文旭指出转喻本质上是概念结构,是一个认知域(Domain),或一个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CM),或一个框架(Frame)中的概念映射,基于邻近性而产生,反映一种替代关系,实现指称、劝说、评价、委婉乃至讽刺等功能。
接着,文旭阐述了转喻的翻译,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对转喻进行语言和概念层面的翻译,需注意基于范畴的思维转换,处理源语和目标语间从无转喻到有转喻,或从有转喻到无转喻的转换等,并体现翻译的层次。
最后,文旭阐释了翻译的转喻,即如何用转喻思维思考翻译问题,包括翻译的标准、翻译的过程评价等。基于范畴的转化、识解(construe)运作等均对翻译有启发。转喻不仅是一种翻译策略,也能为翻译提供理论支撑,揭示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语言是具有转喻性的,翻译中的转喻视角可以凸显某些内容,因此,需继续加强对转喻翻译的探讨。
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张薇作了点评,认为该讲座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文教授以自己撰写的文章为例,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实例向校内外师生阐释了对转喻的翻译与翻译中的转喻性思维等国际研究的前沿动态,这也是罗兰大学招收博士时认为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选题。今后应继续探索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转换背后的认知理据,共同推进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互动环节,外国语学院青年博士、青年教师陈文荣和王恂等针对讲座内容及自身博士论文撰写和翻译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向文旭进行了请教和交流。
江振春作了总结,认为该讲座信息量大、启发性强。语言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服务国家和社会中去。并以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Lakoff的Moral Politics一书在政治学和历史学中的应用为例,特别是美国大选中Lakoff作为“语言陪练”这一事实,以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海外译介中转喻的取舍情况旁证了文旭讲座中的相关内容。同时,指出了转喻研究的重要性,并建议跳出翻译的语言转换视角,突出语言的政治性及其在服务国家的传播大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点赞次数达3万+,师生们意犹未尽。本次名家讲坛吸引了学界内诸多学术公众号的关注和转载,为我院师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出了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国际学术前沿的了解。